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疊加財政部披露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安排,長債利率擾動增加。
4月17日,A股三大股指全面收漲,市場近4400只個股上漲。國債期貨則全線收跌,銀行間市場利率債現券收益率多數上行。截至記者發稿,30年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上行2.7BP至1.885%。
除股債蹺蹺板效應外,財政部日前消息顯示,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將于4月24日啟動,50年期品種將在下月迎來首發,債券供給端潛在壓力受到市場關注。受訪人士認為,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在市場預期之內,對債市的影響主要取決于流動性環境即貨幣政策配合情況。
考慮到一季度經濟數據表現超預期后二季度或有所承壓,加上配合財政政策的需要,不少機構預測宏觀刺激政策或將加碼,二季度成降準降息重要觀察窗口,債市降準博弈持續。
1.3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啟動發行,長債利率波動加劇
4月17日,股債蹺蹺板效應明顯,國債期貨收盤全線下跌,30年期主力合約跌0.49%報119.440元,10年期主力合約跌0.15%報108.990元,5年期主力合約跌0.14%報106.255元,2年期主力合約跌0.08%報102.490元。
銀行間市場利率債現券收益率多數上行。截至記者發稿,10年期國債活躍券“25附息國債04”收益率上行0.75BP至1.65%,30年期國債活躍券“24特別國債06”收益率上行2.7BP至1.885%,其他期限國債品種收益率也有不同程度上行。
此前一日(16日),超長期國債利率較中短端波動就明顯加大,盤中30年期國債期貨一度閃崩0.4%左右,隨后震蕩修復。從消息面來看,當日財政部公布了2025年一般國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有關安排。其中,超長期特別國債將于4月24日啟動發行,20年期和30年期品種將率先發行。
16日,5年期和10年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均下行1.25BP,分別降至1.485%和1.6425%,30年期“24特別國債06”收益率則上行0.3BP,收于1.858%。市場分析認為,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潛在供給壓力對債市長端利率帶來一定干擾。
相比去年,今年的國債發行安排的披露時間更為靠前。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從2024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明確,今年擬發行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比去年增加3000億元。
具體看發行安排,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仍分為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三種,發行期數分別為6期、12期、3期,發行時間分布在4月至10月,合計21期。其中,4月24日將首發20年期、30年期品種,5月23日將首發50年期品種,付息方式均為按半年付息。
對于債券供給側帶來的影響,中信證券FICC分析師丘遠航對第一財經表示,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在市場預期內,對債市影響主要取決于流動性環境的配合情況。如果央行通過降準、買斷式逆回購、買賣國債、降息等貨幣政策工具配合應對,預計市場能夠有效地承接財政提前發力。
縱觀4月以來,債券市場經歷了關稅反復,以及3月社融信貸、出口及一季度經濟數據超預期等,以10年期國債為代表的長債利率由此前的1.80%逐步重新回到1.65%附近。華安證券固收分析師顏子琦認為,本輪行情較以往有所不同,長端當前沒有明顯利空,中短端則要觀察銀行資產負債端改善情況和降準降息落地節奏。
降準降息何時落地?二季度是重要觀察窗口
當前,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增強,包括中國國債在內的避險資產被機構普遍認為有望實現較好回報。進入二季度,美國“對等關稅”擾動疊加債券供給增加等因素,國內債市降準博弈持續。
國家統計局16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實現5.4%增幅,超出市場預期。其中,積極信號包括消費品零售明顯回升、民間投資反彈帶動投資修復、工業產出反彈至高位等。
有機構分析,一季度財政政策提前發力,國內經濟總體維持溫和復蘇,但二季度以后經濟或將有所承壓,原因包括財政政策靠前發力后續空間變小,財政對經濟支撐作用可能減弱;特朗普關稅加劇出口不確定性;房地產市場復蘇節奏偏慢等。
在此背景下,市場普遍預期二季度宏觀刺激政策加碼,在財政政策增量措施之外,貨幣政策會否進一步寬松仍是關注焦點。有券商人士指出,一季度經濟企穩復蘇背景下央行階段性收緊流動性,這為后續貨幣政策放松預留了空間,預計二季度央行可能加快實施降準降息,資金利率中樞有望逐步下移。
丘遠航認為,為了配合財政發力,尤其是面對長期債券發行占比較高的情況,通過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的必要性大大增強,有前置落地的需要。此外,當前再貸款利率處于較高水平,且最近1年的結構性降息滯后于總量降息,目前再貸款利率存在補降的需求。
“等到結構性降息補充落地后,OMO(公開市場操作)為代表的總量降息預計也有落地的空間。”丘遠航判斷,整體來看,二季度是貨幣政策組合拳落地的關鍵窗口。
華西證券固收分析師劉郁也指出,整體來看,一季度經濟實現開門紅,3月出現多個積極信號。但面臨美國加征關稅帶來的新情況,政策加力可能“箭在弦上”,擇機降準降息或進入兌現期。“寬貨幣方面,降準可能先于降息,參考往年降準降息時點,降準的時間窗口可能在4月下旬或5月,降息則可能在5~7月。此外,4月下旬政治局會議可能會儲備新的政策工具。”她在最新報告中預測稱。
顏子琦也在報告中提到,目前銀行負債端雖有改善,但仍面臨一定壓力,考慮到4月有1.7萬億元買斷式逆回購到期,央行的表態與操作較為關鍵,若寬貨幣落地,降準可能先于降息。他認為,近期多家銀行密集下調定存利率也讓降息預期升溫,“歷史上看,降息前銀行存款利率會率先下調”。
“一季度數據客觀上為后續增速目標提供了一定的冗余,政策預期有待觀察。而二季度看,出口對基本面數據或有影響,經濟量價的同環比可能有所收斂,關鍵在于外需回落和財政效應各自傳導的相對速度,”華泰證券固收分析師張繼強則認為,二季度經濟數據或傾向收斂,但政策對沖的力度還需要一些觀察期,債市機會仍大于風險,“但下行空間打開還需全球經濟、價格等觸發劑。”
從公開市場操作來看,4月17日,央行以固定利率、數量招標方式開展了2455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操作利率1.50%。Wind數據顯示,當日有659億元逆回購到期,據此計算,單日凈投放1796億元。
縱觀最近3周,央行在公開市場累計凈回籠資金9578億元。其中,本周累計投放資金5575億元,回籠資金5742億元,凈回籠167億元。Wind數據顯示,本月還有5860億元逆回購到期。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