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戰地記者的熱血往事
杭州日報訊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4月15日下午,報告文學《遠方的“雷燁樹”》新書發布會在杭州圖書館舉行。這也拉開了杭州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活動的序幕。
《遠方的“雷燁樹”》由作家李英根據抗日英烈雷燁的事跡創作而成。
雷燁(1914年—1943年),原名項俊文,浙江金華人,生前是一名戰地記者。抗戰期間,他以八路軍總政治部前線記者團記者的身份奔赴晉察冀邊區冀東抗日前線。1941年1月25日,日軍制造了慘絕人寰的“潘家峪慘案”。作為慘案報道第一人,雷燁拍攝了大量極具史料價值的現場照片,撰寫了《冀東潘家峪的大慘案》等通訊,真實地記錄了日軍的暴行。1943年4月20日,雷燁在河北省平山縣遭日軍包圍,壯烈殉國,年僅29歲。
李英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金華市作家協會原主席,著有長篇報告文學《群山回響》《孟祥斌:一個人感動一座城》《感動之城》等,先后獲中國短篇報告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等重要獎項。
新書發布會上,李英分別向杭州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杭州圖書館、杭州西溪兩岸文化交流中心贈書,并進行了創作分享。
李英用“壯烈、崇高、震撼”三個詞來形容雷燁。這部作品歷時四年創作而成,其間,李英先后查閱了有關晉察冀邊區抗戰時期的歷史書籍和資料40余種,并多次往返河北、浙江兩地尋訪雷燁的足跡。“寫作的過程中,我一直被雷燁的精神所感動,常常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
李英還為現場讀者解讀了書名的來歷。在雷燁的犧牲地——河北省平山縣石堂村,村民們一直將雷燁烈士視為他們驕傲,當地的小學被命名為“雷燁小學”,雷燁墓地旁的銀杏樹被稱為“雷燁樹”。“‘雷燁樹’如同一枚獨特的符號,其挺拔的姿態,彰顯著一種不屈不撓的生命力,煥發著無盡的精神光芒。‘遠方’二字,指的是浙江與河北相隔千里山河,遠方雖遠,但腳步終能抵達。”
發布會上,雷燁烈士的后代項碧英女士和浙江省作協報告文學創委會主任張國云也先后作了交流發言。
據悉,《遠方的“雷燁樹”》入選了浙江省委宣傳部“浙版好書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