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口結構的變化,空巢老人、獨居青年等人群數量日益增多,對寵物的需求亦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態勢。在這一背景下,寵物逐漸從傳統的“看家護院”角色轉變為提供情感支持的“家庭成員”,在維系社會和諧與增進居民幸福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城鎮寵物(犬、貓)數量超過1.2億只,消費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寵物主愈發重視寵物的生活質量和社交等多方面需求。
城市寵物數量的持續攀升與養寵消費的結構性升級,正推動寵物飼養這一私人行為向公共空間不斷拓展。數據顯示,去年,有18.7%的寵物主在寵物出行方面有消費。捕捉到這一需求,越來越多商家、景點把寵物友好作為提升文明形象、激活消費的切入口。上海、深圳等城市也正在探索寵物友好型城市建設。符合條件的寵物不僅可以在公園撒歡,還能登上高鐵、飛機,進出商場、餐廳,入住民宿。打造寵物友好空間在滿足寵物及其主人需求的同時,也逐漸成為促進消費的新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寵物友好空間是一個“雙向友好”的概念。它強調人與寵物之間的和諧共生,即讓寵物感到舒適的同時,也不能對空間內的其他參與者造成不良影響。
目前,我國對寵物友好空間的探索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全國大多數城市缺乏專供寵物活動且設計科學、環境友好的空間,導致人寵共用活動空間交疊、紊亂,相關爭議屢見不鮮。
為充分挖掘寵物友好空間的市場潛力,在為寵物及寵物主人打造便利消費環境的同時,也要尊重不養寵人群的感受與需求。
寵物友好的前提是管理和規則先行。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力度。例如,制定寵物友好商戶的營運標準;加強對寵物主人的責任教育,建立相關培訓體系,幫助寵物主人掌握正確的養寵知識和技能,提高其對于養寵責任的重視程度。設有寵物友好區域的商業場所也應設立準入門檻,如檢查進入公共空間的寵物是否有規范的“身份證件”、是否接種過疫苗,要求寵物通過背包或推車等方式才能進入等。同時,針對可能發生的人寵糾紛,建立培訓和應急方案。
去年,《商業場所室內寵物展示及互動體驗防護要求》被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獲準立項,這意味著國內首個適用于商業室內場所寵物服務的地方標準將正式落地。未來,隨著“人寵雙向友好”概念的深入踐行,寵物友好空間將不斷拓展,寵物友好商業環境也將成為寵物與人類共享的和諧空間。(風鈴)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