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網友控訴線上預訂酒店遭遇“照騙”事件:有人花千元預訂海景房,推門發現內部照片竟全是渲染圖;預訂大床房,進門發現“這床還沒我家沙發大”……更離譜的是,有消費者要求退房竟被索要80%的違約金。入住后卻發現酒店與預訂平臺上展示的大相徑庭,這種現象被戲稱為酒店“照騙”。對此,不少網友表示遭遇過網上預訂酒店“貨不對板”,該問題已從行業潛規則演變為消費者痛點。
如今,線上預訂酒店已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方式。但也正如媒體報道,由于是線上預訂,酒店的環境、衛生到底如何,顧客只能依據平臺展示的信息來判斷。許多酒店為吸引顧客,不惜通過修圖、夸大宣傳等手段美化房間,這就導致了很多游客遭遇“貨不對板”的酒店“照騙”。
與之相伴的是,消費者面對酒店“照騙”卻維權不易。對于公眾質疑和消費者投訴,酒店往往會拿“藝術效果”和“圖片僅供參考”來搪塞。所謂的“圖片僅供參考”,甚至成為了酒店欺騙消費者的遮羞布。這種赤裸裸的欺騙行為,本質上是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真實、全面提供商品信息”義務的漠視,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更是對市場的破壞。
虛假宣傳泛濫的根源,在于商家與平臺的責任失守。第三方網絡平臺雖非房源信息的直接提供者,但如果酒店存在“照騙”行為,誤導消費者,平臺亦須承擔相關責任。此前,北京互聯網法院對“五星標識誤導案”的判決釋放了積極信號:即便消費者已實際入住,只要宣傳構成誤導,平臺仍需承擔三倍賠償。這警示行業,任何美化濾鏡都不能凌駕于法律底線之上。
治理“照騙”亂象,需構建多方共治的監管生態。監管部門應建立酒店宣傳圖審核標準,要求平臺標注“實拍”與“效果圖”。平臺應強化審核機制,通過技術手段對商家資質、宣傳內容加強核查,從源頭防范“照騙”的發生,如引入AI圖片識別系統,自動標記差異過大的房源,或開通“VR實景看房”功能,減少信息不對稱。司法機構需通過典型案例明確裁判尺度,降低消費者舉證難度。
無論如何,消費者的旅游體驗不能因為酒店照片“貨不對板”而陷入“開盲盒”般的困境。根治酒店“照騙”這一問題需要商家、平臺與監管方的共同行動。商家需明白,靠欺騙獲得的短期利益終將反噬品牌;平臺則應認識到,放任虛假信息只會透支用戶信任。只有誠信經營才能獲得長期收益,只有撕破“照騙”畫皮,讓消費者“所見即所得”,才能令游客真正擁抱“詩與遠方”。
上游新聞評論員 康磊
編輯:龍春暉責編:周尚斗 審核:陳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