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僅在B站粉絲量就達到驚人1208萬的互聯網博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表態將拒絕網約車司機索要好評,以克服自己的“討好型人格”。這一言論立即引發巨大爭議,不少網友批評其“傲慢”“冷漠”“自我中心”,并以“取關”表達立場。目前“何同學”已刪除該言論。
作為同樣依靠互聯網謀生的群體,“何同學”們在視頻中見縫插針“求一鍵三連”,跟網約車司機在乘客下車前提出“麻煩給個五星好評”并沒有本質上的不同。有人說網約車司機完成服務后獲得了報酬,而何同學制作視頻是免費提供給網友,因此網約車司機索要好評屬于“額外要求”。但何同學通過免費提供的視頻獲得流量,流量又轉換為廣告資源和平臺獎勵,他同樣獲益。索取五星好評和“求一鍵三連”,都是因為這樣的評價和反饋直接關聯系統的獎懲機制,從而影響從業者收益,兩者其實是一樣的。
在鐵面無私的算法面前,無論大V“何同學”還是普通網約車司機,都不過是綜合不同數據評價的“工具”。作為以內容制作為業的“何同學”們,應該對這樣的異化感觸尤深。近年來,不少互聯網博主都在感嘆,花了巨大成本認真制作的嚴肅內容流量低迷,但追逐熱點、迎合喜好、宣泄情緒的產品反而更易成為流量“爆款”,人成了被數據駕馭的工具。抵制將有血有肉的人工具化,本該成為我們的共識。
比如“何同學”言論中提到的“討好傾向”,恰是近年來互聯網大行其道的“爆款”概念。有互聯網博主在評價“何同學”此番言論時調侃“十有八九是中了心理雞湯的毒”。近年來此類迎合年輕人情緒的所謂“心靈成長”“情緒管理”文章和視頻,往往打著“做更好的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強調的內核卻是一切以自我中心,極端維護個人權益,忽視任何客觀環境和他人因素,將自私自利與個人中心美化為“自我成長”——這樣迎合部分人情緒的謬論卻屢屢制造流量爆款。
但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概念的虛偽:何同學面對蘋果CEO蒂姆?庫克時先道歉“還在練習泡茶技藝,希望您別介意”,面對網約車司機卻是“你的服務還沒好到我打好評的程度”——這絕不是真誠和勇氣,“向上拒絕才是克服討好型人格,向下拒絕只不過是欺軟怕硬”。
這樣的“毒雞湯”內容大行其道,本質其實是人思維的“算法化”——其核心就如算法以“效率優先”一般,一切以“于我有利”為核心。系統算法困住的何止是外賣騎手、快遞員或網約車司機,同樣困住了自以為玩轉流量的“何同學”們以及眾多普通網友。
類似的事情,其實有另一種解法。
不久前媒體報道,上海市民劉先生發現上門送貨的山姆外送小哥情緒不穩,主動關心,連續追問后得知,原來小哥沒放好貨物導致散落,后面6單業務只怕都要遲到,會被扣罰。劉先生不僅趕忙幫小哥重新裝貨,還幫他聯系后續客戶,講清緣由,希望他們給予同情理解,不要給小哥差評。
普通人如何克制自己滑向絕對功利的“算法化”?劉先生的做法說起來很簡單——換位思考。他當時的感受是:“自己的孩子如果在外面遇到事,如果能碰到一個人幫忙的話,對孩子的父母來說是莫大的幫助”。
無獨有偶。今年2月上海警方發現一位外賣騎手不慎摔倒受傷,民警送騎手前往醫院,輔警則將剩下的幾單外賣送達,并解釋原因,希望客戶不要因送餐遲到給騎手差評。聞訊的市民和網友也多有鼓勵,提醒外賣小哥“安全第一”,告訴他“你為大家服務,大家會感激你”。
“何同學”面對的情況,甚至不需要像劉先生一樣將自己代入“孩子父母”的角色視角,把那些為我們提供服務的對象,那些和我們不期然擦肩而過的人們,視為一個有血有肉、真實具體的人,僅僅出于禮貌和體面,選擇就會不同。
我在采訪B站粉絲數量比“何同學”還多的刑法專家羅翔時對他有句話印象深刻——“人要從虛榮的空氣中走向大地。”要克服這種虛無,他的建議包括“真正走入人群中,幫助那些最應該幫助的人;愛生活而不是愛生活的意義;關注具體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有網約車司機附加服務換好評。
誠然,網約車司機直接索取好評,也的確讓不少乘客與“何同學”一樣感到困擾,事實上也收效甚微。今年我在上海搭乘一輛網約車時,司機是我這樣的社恐喜歡的“沉默”型,但在后排拉上一條繩子,上面掛著零食、棉花棒、頭繩等常用小物,請乘客免費取用換取好評。
人與人之間的良善互動,或許是我們抵御無遠弗屆的算法時最基本、也是最有力的辦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