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漸濃、萬物生長,正是賞花踏青的好時節,多地學生也迎來“春假時刻”。在草長鶯飛的季節感受濃濃春意,看花兒綻放、聽鳥兒啼囀,春假不僅能讓學生們在擁抱大自然中放松身心,還讓學生們有機會參加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引發家長和社會廣泛關注。(據《光明日報》4月13日報道)
合理設置春秋假,是對“雙減”政策的呼應,可以讓中小學生暫時放下課本,親近自然、觸摸生活、舒展身心。一些地方“停課不調課、不補課”的休假安排,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休息時間,也為家庭帶來更多休閑消費的契機。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設置靈活的春秋假,不僅可以提振消費,為旅游市場注入新的活力,還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和人文意義。
大自然是孩子們最好的朋友。走出學校享受春光明媚、感受萬物復蘇,讓孩子們從繁忙的學業中暫時抽離,是一種切實的減負。更重要的是,在自然中感受泥土的溫度、生命的力量,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培養。不少文旅機構在春假期間推出春日采茶、戶外探索等個性化項目,中小學校也會組織郊游、研學旅行等集體活動。這些豐富多彩的安排,可以激發孩子們對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實踐中培育審美情趣、協作精神與責任意識,有利于促進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許多學校將課堂搬進田野,也正是為了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讓知識在真實場景中“活”起來。這是教育理念的進步,也是完善教育體系、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之舉。
推動春秋假落實,還需要做好相關配套工作。當前,由于帶薪休假落實不到位,“孩子放假、家長無假”的情況較為普遍。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引導,以正向激勵推動企業落實帶薪休假,使家長擁有更多彈性和錯峰休假的機會。此外,學校也需要合理安排教學計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確保教學質量和教學進度不受影響,打消孩子和家長的顧慮,讓他們放心、安心地享受假期。對于一些無力陪同孩子的家庭,各地也應當做好兜底保障措施,例如引導青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機構主動提供各類公益性活動,減輕家長的負擔,同時提供公益性、普惠性的春秋假托管服務,讓春秋假“減負”不“增憂”。
孩子的成長需要陽光雨露,需要時間與空間去探索和發現。帶領孩子們度過一個有意義、有收獲的假期,在擁抱大自然中快樂成長,這是教育本質的回歸,也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的期盼。設置中小學春秋假,更多的地方不妨從這個春天開始。(趙曉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