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下午,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下稱“武創院”)召開2025年創新生態伙伴大會,并發布三大產業創新樞紐,聚焦機器人與先進制造、生物技術與轉化醫學,以及激光應用與高端裝備。
何謂“產業創新樞紐”?武創院院長李錫玲表示,樞紐更多概念叫交通樞紐,產業創新樞紐是以“國家戰略” “市場需求”拉動下的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范式。此次三大樞紐的設立,標志著其創新生態從單點突破向系統布局升級,進一步助力武漢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2022年4月,武漢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湖北省和武漢市重點打造的新型研發機構——武創院同步投入運營,致力于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業做不了,但科技創新又必須要做”的事情,重點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武漢市市長、武創院理事長盛閱春表示,近年來,武漢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取得積極成效,在全球城市排名中連續六年上升,去年躍升至全球第13位、全國第5位。下一步,武漢將構建開放協同的科技創新體系、多鏈融合的產業創新體系、近悅遠來的一流創新生態,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
李錫玲表示,最新發布的產業創新樞紐是武創院整合各方資源,提升協同效率的又一次創新探索,旨在武創院現有的80多家研究所、企業聯合創新中心的基礎上,推進協同模式的“更新迭代”,聚焦重點領域,整合頂尖資源,打造“產業創新樞紐”,未來希望能夠構建一個“強單元、大樞紐”的創新體系。
以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樞紐為例,該創新樞紐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會長、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牽頭,圍繞武漢技術、人才、產業等優勢,遷移融合北京科創高質量孵化創業優勢,對顛覆性創新、國產替代、產業共性技術等重大創新技術進行主動深度孵化與關鍵性支持,重點推動AI工業垂類模型、專用場景數據生成、端側芯片、具體應用場景的具身智能載體(陸、江、空)等AI+機器人與先進制造方面的孵化創業融合,聚集一批具備原始創新能力的科學家和專業服務機構,搭建全周期產業生態體系,打造武漢未來產業科創體制優化升級的試驗田。
王田苗表示,創新樞紐絕非簡單的資源疊加,而是通過人才、創新、產業、資金四鏈的深度融合,釋放“1 1>3”的雙城協同效應,將武漢制造業的“成本洼地”轉化為“價值高地”。
生物技術與轉化醫學創新樞紐由武創院、愛博泰克、華信資本共同組建,聚焦創新診斷及治療標志物轉化、高端生命科學儀器、合成生物與生物制造等領域,是對武創院生命技術與轉化醫學領域的系統性布局。
激光應用與高端裝備創新樞紐由武創院聯合上市公司武漢逸飛激光組建,逸飛激光董事長吳軒擔任該創新樞紐負責人。
吳軒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激光應用與高端裝備創新樞紐瞄準新一代電池智能裝備產業、工業人形機器人、第三代太陽能電池高端裝備、半導體先進封測及智慧物流裝備等四大領域,以“用”為導向,通過“鏈主定義場景-院企攻克技術-資本助推轉化-企業參與落地”的協同機制,構建一個新型產業創新體系。
吳軒認為,所謂“樞紐”,不是一個簡單的平臺,而是具備引領能力的系統性產業組織形態,要能整合資源、定義場景、突破技術、加速落地。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