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關稅”風波
再次引發了全球對中國制造業的關注。
據世界銀行和國家統計局數據,
中國制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超過美國,
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
此外,中國還是唯一覆蓋
全球600多個產業鏈種類的國家,
其中40%的產業鏈規模居全球首位。
山東大型紡織廠
縫制車間里的女工
這背后除了高大上的流水線和無塵車間,
還有無數小城鎮里不起眼的勞動者。
紀錄片《偉大的制造》講述了他們的故事。
導演許亞軍從2018年起,
以平實的視角,探訪一線工廠:
曹縣漢服村、河南許昌假發村、
山東吉他鎮、河南焦作雪地靴鎮……
見證了中國制造業轉型的過程。
和媽媽一起看守織毛衣機器的孩子們
今天,一條想再次和大家講述
紀錄片《偉大的制造》的故事,
以及導演許亞軍的觀察和堅持。
自述:許亞軍
編輯:閆坤沐
責編:陳子文
許亞軍
我叫許亞軍,從2018年開始,拍了一檔紀錄片叫《偉大的制造》,帶大家到工廠,去實地看一個產品是怎么生產出來的。
這個主題很多電視臺去拍過,但我們一開始就想好了,一定不要拍成那種看起來很精美(的風格),而是要更真實、更接地氣,用更平等的視角去和一線的老板、工人們交流。
最早的時候我們就拿手機直接拍,這樣他們不會端著,更愿意和你說一些真心話。
舊衣回收倉庫里堆成山的衣服
我們去拍攝的一些工廠,此前從未開放給媒體,大眾都不太知道他們這個行業是怎么運轉的,比如說舊衣回收。
你在支付寶里填一個地址,就會有人上門來收,你會獲得螞蟻積分,那這些舊衣服最終到哪里去了?很多人以為是捐掉了,確實秋冬的衣物會做捐助,但春夏的衣服大多數是經過分揀之后賣掉了。
我們去到工廠之后,那里堆成山的舊衣物非常壯觀,而且不只有一般的服裝,很多大家不知道怎么處理的物品,比如婚紗、毛絨玩具,都會匯聚到這里,每拆開一個包裹,可能就是拆開一段人生經歷。
簡單分揀分類后的舊衣物
這家工廠的老板很坦誠,他承認這個行業會傾向于對外宣傳它公益的一面,是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收得上來衣服。但實際上,只有商業才能真正支撐一個行業運轉。
舊衣物經過分揀、簡單的清理之后,按噸打包賣到東南亞、南美或者非洲,這家工廠一天可以處理二三十噸,一噸賣到5000塊錢左右,除去收衣服的運費、廠房的租金、人工等等成本,最終賺的是辛苦錢。
分揀流水線
在這里,舊物的價值會和它們是新品時的價格產生極大錯位,要知道二手衣物主要是賣給欠發達地區的人,他們只注重最基礎的使用價值,像高跟鞋、皮包,因為使用場景受限,是最沒價值的,品牌和時尚在這里失去意義,簡單日常的衣服和運動鞋反而是價值最高的。
老板對我們說,他們也很希望環保的理念能夠得到更廣泛的認可,這行做久了,他才知道:“這世界上需要舊衣服的人,不一定比需要新衣服的人少。”
衛生巾生產流水線已經非常成熟
月經貧困在網上討論度最高的那段時間,我們也去拍了衛生巾工廠,發現這個行業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流水線了,只要是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哪怕不是知名品牌,安全性也基本都有保障。但散裝衛生巾很多是從正規工廠買走的殘次品再加工,并不建議購買。
老板跟我們說,分辨衛生巾好壞,主要看吸水性、舒適性,這是用料決定的。而那些負離子、納米銀、遠紅外一類的概念,往往能賣上高價,但其實幾乎沒有用處。
生產乳膠枕的女工們
還有青島的服裝市場也很有趣。這個城市紡織業比較發達,又長期為一線城市供貨、做韓國代工,慢慢形成一小片地方,周圍都是舊城區,但這個市場的裝修是最時髦的ins風,有最尖端的審美。這里的貨,反而引領著一線城市的流行趨勢。
牛仔褲流水線的工作環境,工人必須佩戴口罩
我們的片子拍了三年,目前一共27集(注:指2021年采訪時,現在一共48集),去了20多個不同行業的工廠。最開始,網友會質疑,說我們是不是故意去拍一些看起來破舊的地方。
通過這些聲音,我發現一種割裂。對于城市里的人來說,哪怕生活中最依賴、最熟悉的東西,也很少有人關心過他們是由誰、在哪里、通過什么方式生產出來的。格子間里的白領穿著時髦的毛衣、牛仔褲,對工人生產它們的時候要吸入的異味、忍受的噪音幾乎沒有感知,消費者和一線工人仿佛生活在兩個彼此隔離的世界里,而我們的片子就希望能打破這種隔離。
大家以為工廠全都是明亮的流水線,無塵車間,其實這是大家對中國制造的一個誤會。
有一些行業非常機械化,比如紡織,但很多行業至今還在高度依賴手工,廠子都建在村鎮里,看起來就沒有那么高大上,工人的工作環境也比較粗糙。
不過大家不要以為村鎮里的工廠就不厲害。我們拍過的很多廠子都把某一個細分的領域,做到了中國最好甚至世界第一。
負責調音的工人說自己并不會彈吉他
山東濰坊有一個叫昌樂縣鄌郚鎮的一個小鎮生產的電吉他出口全球,一個鎮的產量占全國三分之一。這個鎮子里面一共十萬多人,超過一萬人都在做樂器,全部都是農民,流水線上負責調音的師傅并不怎么會彈琴,但這并不妨礙他們享受音樂。
喜歡紅辣椒樂隊的大哥
我隨機采訪到的一位大哥,打開手機,播放器列表里都是紅辣椒樂隊的歌,用山東味兒告訴我們他最喜歡的歌是《Don't Forget Me》。到周末,他會拿幾個木勺子當打擊樂器,工友里有人用木吉他,有人用電吉他,大家組一個小樂隊,非常快樂。
河南焦作桑坡村有全中國處理深加工羊皮最好的工廠,把皮處理得很軟很舒服很干凈,你感受不到一點點異味,這個技術很厲害的。這里也有UGG的代工廠。
假發工廠里的大姐們和老奶奶
河南許昌的假發也做到了全世界第一。我們去了以后,有一幕非常震撼:假發生產過程中必須的一道工序,是一個七八十歲的白發老奶奶獨自在做,她耳朵幾乎聽不見了,所以也不說話,就默默干活。
要知道假發最大的消費國是歐美,尤其是美國。最終戴著這頂假發的可能是國外一個特別時髦的人,甚至可能是像碧昂絲這樣的大明星,但生產它的是河南農村的老奶奶。
如果不去實地,我永遠不會知道,假發至今都是人一針一針穿到網上面去的,一次只能穿幾根頭發,就像繡花一樣,以前我以為這么繁瑣的事情,肯定是機器做的。不過現在,這種最基礎的手工,我們也不做了,都送到朝鮮去做,那里人工便宜。
曹縣航拍
機器繡花
還有因為玩梗而火的曹縣,實際上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發達,它就是一個鎮子,主干道是個十字路口,早年生產壽衣,后來又轉型做演出服,現在靠漢服火了。我們去了以后發現,當地很多工廠是小作坊,一對小夫妻加上婆婆,三個人在抖音或者快手做一個小網店,靠直播每個月賣出幾百單,也活得很不錯,很多人都賺到錢了。
曹縣了不起的地方在于,當地政府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從蘇州引進了高端的面料市場、刺繡工藝,去作為支持當地服裝產業的發展的一個基礎。
機器織毛衣前,需要先在電腦中畫出紋樣。這個步驟極其需要經驗,水平高的老師傅月收入可以達到一萬多。
前幾年大家都在談論把制造業搬到東南亞去,因為那里人工便宜,便宜到什么程度呢?我們2019年采訪的一個大型紡織廠老板告訴我們,一個工人一個月可能三五百人民幣的工資就夠了,不過現在聽說也漲到1000左右了。但是他們的劣勢是沒有我們學習能力強,工人干活的積極性也不高,不愿意加班,最重要的是產業鏈不完善。
中國制造業非常大的優勢在于,我們整個產業鏈比較完善,你可以在一個鎮的村里面找到所有的上下游的零配件,所以才誕生了那么多超級鄉鎮。
一線跑多了之后,你會對很多問題沒有那么非黑即白的判斷。
大家都認為當老板是一件很舒服、很輕松的事情,其實并不一定是這樣。我的片子有三集是我親手上流水線去織一件毛衣,先在電腦上把花型編出來,然后用機器織出衣片,再縫合在一起。
那個廠的老板是我當年在廣東打工時,和我一起學織毛衣技術的同學。后來我去了北京,他們夫妻倆自己開了一個小廠,活都自己干,幾十臺機器運轉的時候噪聲很大,說話靠喊,還24小時不能離開人看守,否則遇到卡針之類的問題不及時處理,一件衣服就毀掉了。
他為什么不多雇幾個人干,解放自己呢?普通小老板,他沒有太強的管理經驗,沒有資金,促使規模上不去,他再招第三個人,廠子就活不下去,制造業里,這種夫妻檔非常多。
紡織廠里做了二十年的熟練工
并不是機械化程度越高、規模越大就會越掙錢。機械化也會隨時帶來整個行業的膨脹,會有更多人參與競爭。
像服裝這種技術含量低的行業,現在已經非常透明,我們去問8家工廠,每家給的材質、報價都一模一樣,大家已經競爭到這個份上了,拿活就只能靠他的誠意。我們一開始都特別不忍心,很多老板會親自開著車來接你,然后給你住賓館,和你一塊吃飯,聊完了還得給你送回去,每天打電話、發微信跟你噓寒問暖。
大家想象中老板對工人是很嚴厲的,實際上我也拍到老板對工人是好吃好喝供應,是因為現在招工困難。一個服裝廠老板告訴我們,相比于年輕人,他更喜歡用夫妻工,因為他們有壓力,肯出力,還穩定,和北上廣的老板說中年人不敢辭職是一個道理。
縫紉工作至今非常依賴手工
而工人這邊,大家以為工人都想多休息,實際上是工人要求趕緊開工,因為他拿的是計件工資,多干活才能多拿錢。
還有這幾年非常火的所謂網紅經濟,看起來非常熱鬧,實際上賺到錢的只有網紅本人。甚至我們走訪的幾家網紅經紀公司都不掙錢,更別說工廠了。
他們掌握了渠道之后,對工廠的壓榨是非常狠的,設計、生產、庫存、退換都由工廠承擔,網紅只負責選款、拍照,不承擔一點風險,但大部分利潤都被他們拿走了。
縫毛衣的轉盤很難操作,一不小心就會扎到手
這還不是最過分的,最過分的是一些直播網紅,要商家提前備大量的貨,最后沒賣出去,他們給的賬期又非常長,有工廠就這樣生生被拖垮了。
正因為有這樣的經驗,我們從一開始就定了一個基調,不準去罵制造業或者罵工人。
我真的覺得制造業沒有多壞的人,他干的最苦最累,利潤最少的一個環節,有時候當老板還不如你去一個工廠做一個老師傅賺的多,只不過自己做可能更自由一些。他能騙多少錢?這邏輯上就行不通。
曾經火爆的溜冰場,如今空無一人
每一期,我不僅會拍工廠本身,還會去拍一些周邊的美食、娛樂場所,用這種方式記錄工人們的生活。
拍毛衣工廠的時候,我還特意去了我打工的那個年代常去的一家旱冰場,那是十多年前重要的娛樂場所。
我們以前在廣東縫毛衣的時候,每天都會暢想未來,我們也只能聊未來,因為當下不用聊了,三五年都會是這個樣子。
那時候我們一邊干活一邊聽電臺,會給電臺寫信,被主持人讀到就會很開心。我記憶很深刻,最愛聽北京的FM88.7,整天播嘻哈樂、電子樂,當時年紀小,就覺得太高級了。下班了以后會去滑冰,還有那種投幣的點歌機,投一塊錢唱一首歌。結果現在這些場所已經落寞了,大家的休閑統一變成了看手機。
不過不管娛樂方式怎么變,不變的是,精神自由對于年輕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越來越重要。
牛仔褲流水線上的年輕工人介紹自己的收入:計件結算,每月五六千到一萬多不等
我們這代人,貧窮促使你必須要工作。我老家河南農村,我記得小時候我們家里還用過煤油燈,但是現在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沒有那么窮了,爸媽都已經是小康生活了,他相對壓力小一點。
這也是為什么現在越是大工廠越招工困難,我們去拍攝過富士康,它給的工資不算低,但是也招不到人。年輕人更愿意去送快遞、送外賣。
遮陽傘流水線上的女工,一邊干活一邊用手機放歌
陪媽媽上班的孩子
我以前在深圳的工廠里面上過班,做電路板,我們只有一只有兩個動作,按下去拿下來,熟練了之后,已經有肌肉記憶了,甚至可以邊打盹邊做。
我們每天是10多個小時的班,兩班倒,1個月白天1個月晚上,上夜班這個月見不到太陽。你每天只要醒著的時間就是重復那兩三個動作,極其枯燥。上廁所離開十分鐘都需要申請。
可是快遞就不一樣了,快遞可以接觸很多人,可以騎著車子看看風景,或者是我想要努力我就多跑幾單,我不舒服就歇一歇。
大型織布機器在運轉
我們拍攝過程中發現,工人的精神需求也很旺盛,只要有條件,大家干活的時候會在旁邊放著電視劇,或者聽著歌,渴望去了解外界的信息。甚至你完全不用擔心說文化高低會促使大家的審美或者品位有太大差距。今天北上廣也看抖音,也看快手,看那些土味視頻,老開心了。
鍋具生產的流水線
我們拍攝的工廠,盡管從事的行業五花八門,但是不管做服裝的也好,做鍋具、美妝也好,大家都有一個共識:代工不是長久之計,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建立自己的品牌。但這個轉型過程是很困難的,一個鍋具工廠,給全世界最一流的品牌代工,技術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但當他自己推自己的品牌的時候,投入幾千萬下去一點水花都沒有。
我們也采訪到一個大型面料工廠的老板,和我們談到新疆棉,品質非常好,完全不輸進口,但是美國長絨棉有品牌、有證書,這是我們還沒有做到的。
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費者對國產品牌不太認可。另外,制造業的工廠很多建在鄉鎮,或者小城市,大多數干這個行業的都是農村小孩,學歷高的人很少,大家寧愿在辦公室當白領月入三千,也不愿意下工廠。
許亞軍在流水線上做傘
工廠開在農村它才能掙錢,但是這又決定了它沒有辦法去招設計人才、營銷人才,就導致它陷入死循環。
我們的采訪是從2018年開始做的,一邊拍一邊能感覺到,這幾年情況也在發生顯著的變化,比如最近支持國貨的聲音就非常響,大家會慢慢發現原來國產品牌質量好價格低,并不輸給所謂的國際大牌。
有一個生產鞋的工廠,曾經自己貼了一個牌,是英文名,老板自己都拼不出來,我說千萬不要起英文名,現在年輕人不喜歡你非要去扮洋氣,可以自信一些,起個中文名,最后他換成中文名,果然賣得就很好。
這一代大哥們都是吃了沒文化的苦,二代清一色的國外留學,廣東、江浙也好,安徽、河南也好,我們去所有的工廠全部是二代開始接班。慢慢地,他的思維就很先進了。
我們還想做一件事,就是促成北京服裝學院的學生,和曹縣、河南等等地方的工廠建立聯系,給工廠帶去一些新鮮的理念,學生也能賺到錢。
這個系列的紀錄片我會繼續拍下去,拍攝紀錄片的博主中,幾乎只有我是真正的農村出身,當過一線工人,我想用我的視角,去見證制造業轉型和騰飛的過程,再過10年,新品牌誰都打不過中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